如果将小麦粉碎的过细,饲料黏性就会增加,采食过程中极易引起糊嘴现象,从而导致适口性降低;如果粉碎的过粗,小麦的利用率就会变得很低,但用对辊式粉碎处理可有效解决上述问题。对于燕麦的粉碎,目前有限的资料表明,较小的粉碎粒度对于提高其利用率是必要的。粉碎燕麦时,筛孔直径小于5.25mm,不会对其利用效率造成明显的影响;但当筛孔直径等于或大于9mm时,就会降低燕麦的利用效率。与此相对的是,对燕麦进行对辊式粉碎处理,如加工的很均匀且很扁时,其利用效率与用筛孔直径小于5.25 mm的其他任何粉碎方式的利用效率相同。另外,不同粉碎工艺对玉米和高粱利用率的影响与燕麦相似。
专业术语“压片”通常表示谷物在对辊式粉碎处理之前所进行的加热或润湿的过程。因此,压片玉米在进入蒸气仓前首先需进行破碎处理,之后将其浸泡1~2d,使水分含量达到约20%。然后将蒸煮后的玉米通过重型对辊式粉碎机进行加工,使最终的水分含量降至约14%。目前,这种加工过程对玉米的调制主要包括:1)去除玉米胚芽,仅留下无胚芽的部分进行压片处理。2)在蒸气仓内,使玉米水分增加,同时进行蒸煮加工。日粮中压片玉米的比例较低时,其适口性很好。但当压片玉米比例很高(如85%),特别是在湿料饲喂或玉米没有粉碎即饲喂的情况下,适口性变得非常差。关于蒸气压片加工过程对玉米营养价值影响的研究结论还存在分歧,其原因也许可部分归结于不同压片工艺间的差异。膨化处理是一种干热形式的加工工艺,通常指谷物在加热或加压的情况下突然减压而使之膨胀的加工方法。虽然,目前关于膨化饲料对猪生产性能的影响的资料较少,但至少有一篇文献指出,饲料的膨化处理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饲料的营养价值。
微爆化处理是用混合气体将陶瓷体加热到一定温度后,使谷物通过这些陶瓷体,将谷物进行对辊式粉碎和冷却处理。与膨化温度(280℃)相比,微爆化加工过程的温度通常控制在140~180℃。但微爆化处理在这个温度下的暴露时间为20~70a,比膨化处理的时间(5~6a)长。最近的资料显示,对生产性能影响来讲,陶瓷体加热后的对辊式粉碎过程的重要性需进行重新认识。早期研究表明,这些加工过程可改善大麦的营养价值,显著提高玉米的营养价值,但对小麦营养价值影响的结论并不一致。最近的研究表明,微爆化处理对于改善猪饲料中小麦的营养价值并无显著作用。另外,一些关于微爆化试验中所使用谷物的水分含量可能很低,研究结果充分证明了这种加工工艺对生产性能的改善效果。因此,为了使试验条件一致,并取得理想的结果,谷物在试验前应进行预浸泡处理,使水分含量达到21%。
(转载请注明:富通新能源颗粒机)




